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八一中文网 www.81xs.la,最快更新狼行民国最新章节!

    时光上溯到上世纪初的中国,那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代,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枭雄,一个个灿若星辰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纷纷粉墨登场,站立于时代潮头,努力支撑这艘摇摇欲坠的东方巨舟冲破飓风恶浪,平安着陆,全面大修,再次开启复兴的航程。

    本文只是采撷其中的一束浪花,以便提醒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别忘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那些永记史册的故事,那些高山仰止的人物。

    1927年4月12日上海政变后宁汉合流,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便于直接领导黄埔军校,遂决定在南京另行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又称南京本校。南京黄埔军校的教育方针是把黄埔学生培养成能为今后对各地军阀割据势力进行削藩战争,实现国家统一的得力军事人材。

    1927年5月,经保定系大佬推荐,远在北平的原保定军校军械教官甘鑑民,带着教工董长寿一家,一路风尘仆仆赶赴金陵黄埔军校任教。

    老甘家和董长寿在军校教职员工家属区分到了两座三间砖房的小院,两个小院间的隔墙开通了一道月牙门相连。

    小院都是坐北朝南,老甘家入驻东边,董长寿入驻西边。里面相同的‘凹’字型布局,中间为客厅,左右的两间一分为二,三个卧室,一间书房,甘鑑民夫妇居东,小女儿果果和儿子小九哥占据了西边的两个卧室。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道联通主屋和院门,右手一个小菜园,左手两间小厨房,和谐紧凑,居家标配。刚刚搬走的住户也是个细心人家,小菜园里精心呵护的各类蔬菜翠绿欲滴,豆角待摘白菜欲收,几株繁茂的葡萄已经铺满了葡萄架爬上了房檐,给小院撑起一片清凉悠然的梦苑。

    “秦淮烟雨,石城人家,好地方!”

    正值知天命之年的甘鑑民慨然而叹。

    一家人欢天喜地的收拾安置装扮新居,可一转眼,皮猴子似的小九哥早已和董豹溜出了院门不见踪影。

    虚岁十三的小九哥大名甘光复,已经窜过了一米五的身高,小麦色,圆脸阔额,体格壮实,看着就像十五六的大小伙,喜兴的两腮红如同天水的花牛苹果,懂行的人一眼就会瞧出这小子就是从西北来的洋芋蛋。

    黑色的回力鞋、大裤衩、半截袖,简洁利索,这是甘妈妈给他赶制的夏季装备。

    小九哥和董豹很快就找到了组织,一帮同样是刚刚搬来教官的孩子。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屁孩也不例外。

    逐渐,军校家属区的孩子们分为三大帮派,分别是江浙派、湖广派、以北平帮为首的联合派。

    小九哥甘光复就是联合派的孩子王,与生俱来的天赋使他很快就把联合派的孩子收拢到麾下,而他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此。

    在几次与玄武qu本地帮野孩子的冲突中,单打独斗的军校帮吃了不少亏。小九哥挺身而出,与江浙帮湖广派谈判,合兵一处结为统一战线,亲自挂帅冲锋陷阵,带领他们秋风扫落叶,打的本地帮的熊孩子们屁滚尿流竖起了白旗,由此小九哥奠定了自封黄埔军总-司令的江湖地位。

    这一天,小九哥带着他的一帮虾兵蟹将,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准备到南京最繁华的太平路、朱雀路上嘚瑟一番。

    要知道那时候的一辆自行车堪比现在的百万豪车!

    在今天,自行车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可是在百年前的民-国时期,自行车比今天的汽车还稀缺得多。

    它稀缺到什么地步呢?即便是跟北平挨着的河北,很多人都没见过。曾经一位在北平做保姆的女士回到老家河北,跟她的老姐妹介绍在京城见到的自行车,不得了了:“两脚一动,轱辘就会转,好像是画儿上的那个哪吒。”,老姐妹认知的世界中何曾见过此等物件,听后不住地念阿弥陀佛。

    光绪年间后期,在京城街头已偶有自行车出现。当时有一首《竹枝词》唱道:“臂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嘎叭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自行车。”

    那时国内还没有完全国产的自行车,国内只能生产车架、车把、链条、鞍座、脚踏、辐条,像自行车上的齿轮、牙盘等关键零件都要靠进口,然后配上国产的零件组装,其售价也是高得离谱。

    一辆单车在南京要卖一百五十块大洋,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一个技师一年的工资。那时候可没有分期付款这个说法,全款买一辆自行车,真得咬碎了牙才行啊。

    所以,这群骑自行车乱窜的熊孩子就如同后世的‘官二代’、‘富二代’飙车党,街面上的巡警一般都避而远之懒得招惹。

    太平路、朱雀路两侧建筑外墙色彩主打“民-国灰”,其间点缀“民-国红”,这两种颜色的搭配,使整体风格既庄重又不失活力,承载着金陵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这条街的繁华相呼应。

    …………

    “九哥,我们要不要进‘唯一、美货总汇’逛一圈?”

    “小龙,你念错了,应该是‘唯一、美货、总汇’。”

    “你说的也不对小虎,准确读法是‘唯一美货、总汇’。”

    “哈哈!你们都错了,应该叫做‘唯一美、货总汇’。”

    路过大明宫口‘唯一美货总汇’的门店的时候,这帮骚年停在路边,对店名的读法产生了歧义,各持己见纷纷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

    吵吵闹闹始终没个结果,骚年们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总司令甘光复同志等待他最后的裁决。

    “你们看我干吗,我说了你们心底里还是不服气不是。我看这样,我们找个上街的老师问问不就清楚了吗,输的家伙请大家吃冰棍咋样?”

    那时候的冰棍比肉包子还贵,一文钱五个肉包子,一文钱两根冰棍,丝毫不亚于后世的哈根达斯。

    “好!”

    时近中午,朱雀街上游客熙攘,人流中鹤立鸡群走来一位西装革履身形高大挺拔戴眼镜的中年人,腋下夹两本书,手提一包牛皮纸捆扎的包裹,上面豁然显示着‘椿记大明斋文具纸号’的标识。

    小九哥支好自行车,上前给来人恭恭敬敬鞠躬说道:“老师,您好,打扰您了,有个小问题向您请教一下,耽搁不了您多少时间。”

    来人停下了脚步:“同学,说来听听,不过提前说好,猪八戒背媳妇、哪吒闹海之类稀奇古怪的问题就免了,你们还得去请教别人。”

    这就是经验,小破孩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是世界上最难回答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