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迟疑不定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马腾说完后,马超心里更加沉重。是啊,若是贸然进京,不但是舍弃家业,而且是自己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京城之中,多种势力龙争虎斗。就算他手里是握有西凉铁骑不假,但一个不小心,行差踏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这趟穿越之行就会草草收场。
正当马超沉思之时,马腾看马超没有立即答应他,便问众人:“关于此事,你等有何看法?”
杨阜出列道:“回主公,属下斗胆与主公意见相左。”
“你?”见一向顺从的杨阜,居然第一个起来反对他,马腾十分意外,不可思议地看着杨阜。。
杨阜却不管马腾的眼神,对站在马腾身旁的马超一拱手,严肃地说:“属下认为,少主应该听从诏令,率部进京。”
马超迟疑不定,道:“说说为何。”
杨阜道:“属下认为,皇甫嵩之前在长安城下所说,未必没有道理。若不是陛下派遣主公与少主前去征讨韩遂,主公与少主焉有机会,染指凉州?若不是陛下在主公与少主入主金城之后,应允主公与少主掌控凉州军政全权,朝廷毫不过问凉州事,主公与少主也无力迅速占据凉州,将凉州紧紧握在手中;若不是陛下反对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的主张,不准皇甫嵩轻易进攻凉州,为少主率军返回街亭争取到宝贵时间,那主公与少主也无法大败皇甫嵩,乃有今日包围长安城之盛。
可见陛下一向将主公与少主视为可用之人,才肯支持。若主公与少主骤然反对陛下,不奉诏令,陛下必定对主公与少主恨之入骨,必与大将军何进联手,一同消灭我军。我军在有陛下支持之下,要想取胜疆场,尚且困难重重。若失去陛下的支持,败亡只是时间问题。故而,若少主不奉进京,主公与少主便危险了。只有奉诏,率军进京,拱卫陛下,为陛下压制朝堂,主公与少主才能安全无虞。
退一万步说,即使主公与少主能够顶住陛下与大将军何进联手进攻,保持不被灭掉。那面对朝廷全力进攻,比皇甫嵩部更为数众多的官军的征讨,凉州也将重新回归到战乱不休的老路上去。
主公与少主浴血奋战三月有余,又苦心孤诣地治理凉州,都是为了能实现凉州太平、人众安定的目标。若凉州战火重燃,烽烟再起,便是让主公与少主的百般努力付之东流。这难道是主公与少主想看见的吗?这难道是凉州庶民二百数十万想看见的吗?因此看在凉州庶民的份上,属下力主少主奉诏,率两万西凉铁骑进京。天子的意思是让少主带领足足两万西凉铁骑进京,少主手中有两万铁骑,又都是西凉铁骑,洛阳城中的驻军虽然也都是精兵强将,但孰能与我西凉军相抗?少主手中有兵,别说是十常侍和大将军,就算是陛下想要谋害少主,也不敢下手!少主会十分安全。”
马超一听,心想杨阜所说也没错,若他不进京,自入险境,那就是让凉州百姓陷入险境。马超心里更为纠结。
幕府之中,是马腾坐在首位,马超站在马腾身旁,两人面前是左右两列队伍,左边一列是谋士、长史、扬义都尉等文职,右边一列是中郎将、校尉、都尉等武将。
马岱从队列中走出来,走到杨阜身边,不满地说:“不然!洛阳城中各方势力你争我夺,稍有不慎,就是落下深渊。天子虽让兄长带领两万西凉铁骑进京,两万西凉铁骑足以压过洛阳城中其他驻军。沙场之上的刀剑容易抵挡,朝堂之上的明枪暗箭,可不那么好防。
岂不闻窦武故事?窦武身为大将军,手中握有兵权。而曹节和王甫只不过掌握着禁省之兵,比窦武所掌握的兵权少之又少。曹节王甫却能矫诏,命令张奂围攻大将军府,逼得窦武自杀。”
张绣也站了出来,走到马岱身旁,说:“说得不错!兄长是西凉军主将,西凉军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是因为西凉军有兄长指挥。若兄长轻易离开西凉,进入京城,而主公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凉州政务上,那西凉军又由谁来统领?西凉军奈若何?凉州二百数十万庶民,又由谁来保护?”
阎行也从武将队列里站出来,却不是支持同为武将的马岱和张绣两人。他站到杨阜身旁,对着对面的两人道:“二位将军只不过是因为是少主的手足兄弟,与少主情深义重,心里担忧少主的安危,所以才不愿意少主进京。事实上,杨祭酒所说才属理智,只有少主率军进京,凉州才得安定。二位将军为情所扰,主公不能听信。”
庞德道:“此议大错!我等议事,均是出于公心,绝无私情。我也是跟在主公与少主麾下多年,与少主的情分不比这两位将军差,但我反对少主进京。为何?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虽然此刻天子爱重少主,以为臂膀,是用于制衡大将军何进的利器。但天子之心思,岂是我等可测?一旦少主不慎触怒,天子必定对少主动手。
况且历来为天子者,多是鸟尽弓藏之辈。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却遭孝景帝忌惮,死后因有五百副铠甲随葬,周氏被孝景帝报复。天子之所以重用少主,甚至愿意把未曾加冠、年齿尚小的少主提拔成九卿之一光禄勋,只不过是少主手中有西凉军,能够压制大将军。
若有一日陛下彻底解决大将军这一心腹大患,少主没了利用价值,陛下还会再重用少主吗?恐怕等大将军死去,天子也容不下与大将军一样手握重兵的少主了吧?”
杨阜、阎行、马岱、张绣等人争执不下,其余的中郎将、长史、校尉、扬义都尉等,也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些人甚至为此吵得面红耳赤,幕府之中人声鼎沸,争吵声差点没把幕府的顶给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