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八一中文网 www.81xs.la,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做塞王最新章节!

用就更加明显了,自古以来,因病致贫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更别说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明朝。通常状况下,家里有一个人生了大病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这家人卖房卖地,过不下去,许多穿越的主人公刚刚回去的时候不就是面临这样的情况吗?

    这种情况是朱楧最不喜欢看到的,后世的他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看到朋友圈里有众筹的事项时,还是会捐一点钱,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而现在,他是一国之王了,又将国家经营的这么有钱,有能力也有责任让他的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才会民心所向,他相信,如果他这么做的话,肃国的老百姓是很乐意给他保卫社稷的,因为再来一个君主或许就不会这么好了。

    朱楧的这两项制度又一次颠覆了满朝文武大臣的世界观,他们饱读诗书,熟悉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从来都不知道国家可以这样治理,这个年轻的王爷脑袋里到底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啊?

    不过,跟往常一样,这种超前的事情总是会有人发对的,首先站出来的是户曹判书纪君用。纪君用站出班来,冲着朱楧作了一揖,道:“王上,臣以为此举不妥,请王上三思。”

    朱楧早就料到会有人反对,因此并不吃惊,说实话,他心里还是很希望能听听低下这群人是怎么想的,因为他的见识虽然超前,但是他也不敢保证他自己的东西就一定适合大明朝,所以有必要听听反对派的观点,这样才会知道自己这么做的风险在哪里。

    若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思路一意孤行,成功了固然是好,但万一失败了,他岂不是要变成下一个王莽了?笑道:“户曹判书认为此举有何不妥,但说无妨。”

    纪君用得到了鼓励,底气更加足了,又作了一揖,道:“回王上,王上此举乃施行仁政之举,实乃明君所为,但是王上为何要跟民众要钱呢?王上可以效仿汉文帝给国中的耆老免费发放粮米,此举必会为王上收获民心啊。”

    朱楧微微一笑,十分耐心地解释道:“寡人此举跟汉文帝发放粮米不同,汉文帝只是给国中八十岁还是七十岁以上的人发放粮米,寡人记不清了,而且还都是一次性的。但是,户曹判书你应该清楚,人活七十古来稀,有几个人能活到那么大岁数?人一过了五十五岁就很难下地干活了,这个时候若是没有孝顺的儿孙,没有国家的奉养日子是很难过的。仅凭皇帝一次性发放的粮米能吃几天?”

    “汉文帝此举有务虚名之嫌,用为数不多的粮米来换一个贤君的名声。寡人不愿意效仿他。寡人建立的是一个制度,凡是我肃国国民,不论男女,不论出身,只要成年之后每月交十文钱,等他到了五十五岁之后,国家就不会断他的口粮,奉养他终身,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纪君用被朱楧说的一愣一愣地,汉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都是历代君王学习和自我标榜的榜样,没想到在这位王上眼里竟然成了只会施小恩小惠的油滑之人,吸了一口气,又回顾了一周朝堂之上的同僚,才缓过劲儿来说道:“既然王上有意施行仁政,跟民众要钱反而不美,他们可能会以为王上在变相加税,容易损害王上的仁德之名。”

    不得不说,纪君用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施行这项措施,不管怎么样苦口婆心的跟民众解释,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不会相信的,他们就会认为国王这是在变相加税,你说五十五岁之后免费养我们?我们要怎么样才能相信呢?谁知道几十年之后,我们五十五岁了跟你要钱你还记不记得这句话?

    而且这些人肯定还会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以证明自己的聪明。

    确实是个很麻烦的事。不过话说回来,做国王除了要有超前的见识外,更要有用于执行的魄力,没有哪一件事是会得到所有国民的支持的,这也顾及,那也顾及,到头来怕是什么也干不好。

    朱楧冷笑了一声,随即换了一副和颜悦色地表情跟纪君用说道:“户曹判书,你掌管国家财政,应该知道,寡人是没有这么多钱给全民免费养老的。”

    他的心中也有自己的算盘,如果把肃国比喻成一个企业的话,那肃国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员工,适当的提高员工的福利有助于提高他们干活的积极性,但是如果福利发的过多,造成了企业的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资金发展了也不是好事。

    朱楧施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说到底就是收买人心,给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加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为肃国卖命,毕竟再换一个主子,就不一定对他们这么好了。朱楧想要的其实就是让他们以捍卫自己利益的心态来捍卫肃国。

    但是,正如他之前在朱元璋跟前奏对的时候说的话,这年头,永远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毕竟封建社会天下都是打下来的,你赢了别人才会听你的,你都输了,身死国灭,谁还会听你的?找死吗?

    老百姓是不在乎谁当皇帝的,皇帝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区别,谁当皇帝也不会提拔他们做大官,他们又不认识皇帝,他们只想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你们谁有本事谁上来,谁上来后我们也是顺民,不会造反。

    因此,指望着以他们为支柱来保卫自己的江山是十分不靠谱,十分危险的。蒙元入侵时杀了多少人,不一样打下了江山?剩下的那些活着的人不一样乖乖俯首听命?就算是有一些民间的义军反对又有什么作用?他们的力量太分散,掌握的资源太少,就算是忠肝义胆,个个是岳飞文天祥那也免不了失败。

    做皇帝,最重要的是就是控制住全国的资源,主要是全国的钱粮、兵马、人口这三类大的资源,有了这三大类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组织起军队来跟敌对势力死磕。这也是刘邦能屡败屡战,最后逆袭项羽的最重要原因。因为他运气不错,占据了关中,也就是秦国的地盘,这在当时是最富裕的地盘,有秦富十倍天下的美称;再加上他有萧何,萧何做过秦朝的官吏,十分熟悉秦朝国家机器的运转模式,说白了,就是知道怎么组织起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对抗强敌,这才是刘邦成功的基础,也是萧何被列为第一功臣的基础。

    同样,李善长也是起到了这个作用,朱元璋曾经亲自说过:“咱本来只有几千人马,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求生,得了李善长之后,一齐渡大江,定居南京。而后,仰仗李善长的组织能力,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开始东征西讨。而李善长留在国***给粮草器械从未缺乏,是朕的萧何也不为过。”所以说,你要是朱元璋你会将谁定为第一功臣,没有李善长帮忙组织的数十万大军,徐达、常遇春这些人能大显神威?他们就算是再厉害能带着几千人去死磕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开玩笑!

    需要说明的是,李善长组织军队的办法并不是史书中经常出现的那种一开仓放粮,附近的老百姓就都涌过来,吃了粮食再纷纷感谢朱元璋的恩德,然后决定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这都是蒙人的。

    正常的画风是,你一开仓放粮,附近的老百姓就都过来从你这往家里搬粮食,不管是有粮的还是没粮的都搬。没粮食的搬回去糊口,有粮食的搬回去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等把你的粮食都搬光了,他们就把自己家的大门一关,开始过自己的小日子。啥?跟你打仗?这么危险的事你还是找别人干吧,咱还有老婆孩子要养活呢。

    李善长深知他们的心理,因此一上来就施行寨粮政策,即每家每户只允许留下够活命的口粮,剩下的全部上缴,给朱元璋养军队。这便是“广积粮”。有了粮食一切都好办了,乱世之中吃不饱饭的人太多了,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你手里握着大把大把的粮食,还怕没有人给你当兵吗?

    后来,朱元璋的军队越来越多,寨粮也不够吃了,就开始屯田,让军队自己种粮食吃,这就是卫所制度的前身。

    李善长为朱元璋招募军队的方法,也不是史书中说的那样用仁德来感化老百姓,收买民心,让他们自发的起来当兵,保卫胜利果实,而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一个很实用的绝招——抓壮丁。没有人愿意当兵送死,所以只能抓壮丁。

    说白了,就是保甲制度在起作用,你们这一甲必须出三个人来从军,出谁你们定,若是拿不出来,那就唯你这个甲长试问。这时候,甲长就会逼着手下的人去当兵,一般都是采取抓阄的办法,谁抓到谁去,自认倒霉。

    熟读历史的朱楧自然知道这一点,因此他收买民心,说到底是为了提高民众为国家干活的积极性,不是为了依靠民众保卫江山,这一点必须要清楚,若是搞反了,就会本末倒置,犯了李密曾经犯过的错误。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